2012/6/11

book Review: Being a Medical Doctor 醫學這一行

Hand-made Water Ram 自製水力幫浦 
既然醫學是 "Science of Life" (生命科學), 失去對生命脈動的感受, 離開人與人生必須經歷的苦難, 折磨, 矛盾, 掙扎與無奈, 醫學就只不過是利用著玩弄人性對關懷的需求, 及死亡的恐懼, 作為手段的高科技生化服務業而已 (P106, 殘臂斷指. 柯紹華醫師).

此書是賴其萬教授自許的中文版 On Doctoring. 邀集了一些台灣的醫師, 撰文談他們的行醫經驗, 人生看法與對社會大眾醫學知識教育的期許.

雖然自己除了例行的健檢和洗牙之外, 幾乎不和醫生打交道, 不過這些年來陪親友看病, 和在醫院當義工的經驗, 也見識了不少醫關係.

當我讀到 去去去, 去檢查 一文, 提到台灣早期的病人覺得醫生看病不開葯, 近期的病人看病沒做 (機器) 檢查, 問診速度太慢, 就懷疑醫生的專業時, 不禁覺得台灣的病人真是幸福.

猶記前年曾陪一位美國朋友, 到當地最大的醫院, 看一位最有名 (包括醫術和醫德) 的骨科醫生. 友人在我開車去醫院之前, 要我帶一本書在身邊, 以備候診時看, 我不解的問不是按約定時間去看病嗎? (美國看病除非急診, 一律需要預約時間). 能耽誤多久? 結果本來應該是下午兩點半的診, 直到五點半還沒看到. 我事後才知這醫生是出名的仔細. 他不管後面有多少人在等, 前面一個沒看完, 他就是不看下一個. 當天我們按時到醫院時, 他才看到預約中午號碼的病人. 奇怪的是, 候診室內無人抱怨, 大家都安靜的看書, 翻雜誌. 結果是我們當天乖乖回家, 另約時間.

在台灣因為除了健保, 還有私人的醫療或人壽險, 聽朋友們說有時一個人開一次刀甚至還能倒賺錢 (因為有各家保險公司的理賠), 在美國的我們則是能不去看病就不去, 因為單單做一個簡單的健康檢查, 就可以收到數百美金的帳單, 一個手術動輒數萬美元, 視你平日所繳保費的上限多寡, 再繳 10%, 20% 甚至 80%, 100% 的費用, 雖然美國的醫療保險被大家怨聲載道, 但至少對醫療資源方面, 有一定程度的節制作用.

書中 有福行醫四十年一文, 提到早期台灣醫療設備尚付闕如之時, 醫生累積的臨床問診判斷經驗, 和醫病之間的關係. 將原本可能艱深的醫療名辭或症狀 (例如肝膿瘍, 傷寒, 霍亂, 麻疹等) 治療方法等, 用淺顯生動的故事敘述出來, 輕鬆增加了自己的知識.

侯文詠的書想必很多人不陌生, 讀他的 人子”, 也像讀一部小說一樣容易 (雖然講的是病房經驗). 三個爸爸很可愛.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樂俊仁是小兒科醫師的關係. 另有厭食症, 躁鬱症, 老人學等文章.

陳厚全和張燕娣醫師在非洲與泰緬邊境的服務心得, 讓我對自己無災無病痛的日子更加感恩. 就像 海外醫療服務 一文中所說: 在台灣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的自由, 民主和人權, 在那裡有時卻必須用性命換取. 就因為這些人生錯了地方, 而必須忍受家破人亡的命運. 他們也鼓勵台灣人, 學習西方青少年學生, 多投入義工海外服務, 不但可以增進不同文化之間的了解, 更可以豐富自己的人生經驗與專業學識. 不一定要做醫生, 只要期許自己, 我們的存在, 可以 Make a difference: 因為有我, 世界更美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